当AI遇上敦煌,首次尝试又有新发现

“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石窟的保护已经由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发展到今天的预防性保护,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在文物保护领域也日益扮演起更为重要的角色。

9月7日登上《机智过人》舞台的多光谱技术就是敦煌研究院进行科学保护的成果,在节目现场它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可思议,更帮助研究人员寻找到考古的重要线索,这也是敦煌研究院首次通过颜料研究解决考古问题。

踏进从未开放的285窟 寻找莫高窟兴建人的秘密

这一次《机智过人》的检验场走进了敦煌莫高窟,首次揭开早期莫高窟中形制最大、最精美的洞窟——第285窟的神秘面纱。在敦煌研究院专家学者几十年的研究中,有一个主流的观点,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是东阳王元荣所建,但这仅仅只是推论,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进行辅证。也就是说,这个从未对外开放的洞窟中可能隐藏着敦煌莫高窟兴建人身份的重要证据,

据史料《魏书西域传》记载,敦煌是古代西域的重镇。北魏时期,有一个叫元荣的皇室成员从中原来到当地为官至直西魏,封号东阳王。东阳王元荣在敦煌期间,联合当地望族在荒崖绝壁上,凿建了一座规模相当的洞窟,这个窟的造建在当地掀起了建窟的热潮,此后经历千年敦煌大漠的悬崖绝壁上,出现了大大小小735个洞窟,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机智过人》这一次重启285窟,让观众亲眼见到了285窟的精妙绝伦:敦煌莫高窟285窟坐西朝东,占地约60多平米,窟内绘满壁画,窟顶像倒扣的斗子。正对入口的西壁是整个窟的主壁,以彩塑为主;在它的南壁绘有莫高窟最著名的壁画之一——《五百强盗成佛图》;北壁和东壁除了精美的壁画之外还有依稀可见的一些文字信息。285窟是敦煌莫高窟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石窟,1000多个不同文化体系的形象于此济济一堂。而与东阳王有关斗线索可能就在其中。

寻迹一波三折 人工智能登场柳暗花明

线索一:发愿文

在敦煌研究人员的研究过程中,如果要确定一个窟建造者的身份,通常是通过发愿文来进行判定,这些文字只有洞窟的修建者和壁画的绘画者才有机会留下。285窟中目光可见共有9篇发愿文,敦煌研究院曾对这些发愿文做过详细的研究,根据发愿文的记载,确定了洞窟是539年绘制的,年代与东阳王元荣在瓜洲任刺史的时间基本相符。但在9篇发愿文中,文字清晰可见的要么姓氏不符,要么有时代差距,有些发愿文遭到严重损毁,无法进行辨认。

线索二:供养人像

发愿文中无法寻得与东阳王相关的更进一步的信息,研究人员希望从其它的一些供养人像来发掘一些线索。供养人像是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是发愿文的撰写人,在出资出力开窟造像后,供养人会在墙壁上画自己和家族人的肖像。

在过去的研究中,除了第七铺的供养人像以外,其它的都已经证实与东阳王身份无关,而仅剩的这仆供养人像最接近主壁,但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诸多疑点:发愿文西面只有一身女供养人像,手持供器香炉,身着王室贵族的闺衣,衣服的蓝色由青金石制成,身份地位极高;另外一面的三身男供养人像,高冠博带,服饰符合贵族的形制,但衣服颜色却为普通百姓穿的白色。

线索三:供养人像服饰颜料

进退维谷之时,多光谱技术登场。多光谱图像分析可以通过比对不同光谱图像区分或鉴别颜料的不同,现在我们看到供养人服饰的白色,可能它原本就是白色的颜料层,也有可能是上面有一层颜料退化以后,留下的底色的白粉层。研究人员在经过多光谱分析及X荧光光谱仪分析后惊喜发现,发愿文右侧第一身和第二身供养人衣服上的黑色部分,在红外反射光谱和紫外反射光谱伪彩色下,跟莫高窟颜料的多光谱数据库比对后,结果更趋向于铅丹,而它这两处黑色里面都含有铅的成分,可以证明这两处的黑色是由铅丹变色形成的。铅丹的初始颜色是红色或者橘红色,也就是说右侧男供养人的身份大概率是王室。

因此结合考古、服色、洞窟开凿年代和碑文的记载等多重证据,90%上可以断定,第285窟为东阳王所建。我们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再更进一步帮助人们去发现和解读过去,让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以更加鲜活的姿态永远流传。

《机智过人》连连首发 未来生活大有期待

本期《机智过人》不仅有敦煌研究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首次通过颜料研究解决考古问题。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智能出题系统也首次亮相,智能考官系统能够深入理解中文文本内容,通过“左右互搏”的自我训练方式,不断完善计算框架,不但能回答问题,更能提出问题。

人工智能,未来无限可期。《机智过人》第三季是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北京长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科技挑战类节目,每周六晚8点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电影资讯 机智过人

有用 (5)

评论加载中...